首页 >> 咖啡专栏 >>咖友生活八卦 >> 犹太咖啡馆“重生”上海滩
详细内容

犹太咖啡馆“重生”上海滩


   “大西洋咖啡馆老店新开,既是对史料的积极抢救,也在教育当下的人们,是一种公共外交语言的表达。事实上,当今世界许多人只知道纳粹对犹太人大屠杀的历史,而对上海接纳犹太难民、为其提供避难的历史知之甚少。”

《环球》杂志记者/吴宇(发自上海)

  “我过去从未为一家咖啡馆开业剪彩,感谢你们保留了如此美好而具有教育意义的地方。”

  5月上旬,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访问上海,在参观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时,他为这里一家“重生”的咖啡馆剪彩,并津津有味地品尝了这里制作的第一杯咖啡。

  内塔尼亚胡意味深长地表示,让人们将目光投向这座名为“大西洋”的小咖啡馆。

        老店招重见天日

  这是一家位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院落中的露天咖啡馆。

  一个吧台,一道青砖墙,几张桌椅,甚至显得有点儿简陋。但吧台上方和青砖墙上三处用有机玻璃保护起来的老店招,却显出其与众不同之处。

  三块老店招都用德文书写,分别为“大西洋咖啡馆”“霍恩小吃店”和“香肠男高音三明治店”。由于时间久远,店招上的一些字迹已斑驳模糊。

  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告诉《环球》杂志记者,五年前,虹口区在筹办上海世博会过程中,对一些街道店面进行整修,意外发现了这三块被现代店招遮挡起来的老店招。

  “当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难民在上海的集中居住地。经专家辨认,这三块老店招正是当年犹太人所开店铺的店招,是他们在上海的生活遗存。”陈俭说。

  三块老店招书写在厚重的门楣和房梁上,被整体拆解搬运至当时开放不久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里。经过中以两国专家集思广益,被设计成今天的大西洋咖啡馆,一方面是“老店新开”,弥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服务设施的不足,另一方面是按照文物保护要求,用新手段保护历史遗存和记忆,再现当年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生活场景。

  “专家中,包括上海世博会以色列馆的建筑设计师哈伊姆·多坦。大家认为这是文物保护工作的一种创新,即在使用中保护历史遗存,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陈俭说。

  细读老店招下的一段中英文介绍,人们可以得知:二战时期,为躲避德国纳粹的迫害和屠杀,约两万名欧洲犹太难民来到上海,与上海人民一起,共同抵御法西斯的迫害,度过了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犹太难民在与本地文化融合的同时,构建出自己的文化氛围,其聚居地当时有“小维也纳”之称。

  在大西洋咖啡馆,还有一面老照片展示墙。端起一杯咖啡,注视当年犹太人在上海的经商及生活图景,犹如走入一段历史,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种善良、包容、慷慨、开放的精神”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纳粹掀起了迫害屠杀犹太人的狂潮,当时世界上许多国家将犹太人拒之门外,而中国向他们敞开了怀抱,上海成为重要的“避风港湾”。

  内塔尼亚胡此次访沪曾数次提及这段历史,感慨中国是当时接纳犹太难民的极少数国家之一。他说:“全世界的犹太人对上海怀有特殊的友好感情。以色列永远不会忘记这段历史,我们感激中国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伸出的友好之手。”

  据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介绍,从1933年至1941年,至少有2.3万余名犹太难民来到上海。其中,1.4万余名在虹口居住和生活过。2007年,虹口区政府全面修缮了原上海犹太难民举行宗教仪式和聚会的场所——摩西会堂旧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陈俭认为,从大西洋咖啡馆等历史遗存的发现,可以看出当年犹太难民在上海“过着一种正常的生活”,并与上海市民形成了一种团结互助、彼此关照的关系。这映照出当时自身处于困难中的中国人民对犹太难民的接纳与帮助,“那是一种善良、包容、慷慨、开放的精神,值得今天中国人自豪并发扬”。

  “大西洋咖啡馆老店新开,既是对史料的积极抢救,也在教育当下的人们,是一种公共外交语言的表达。事实上,当今世界许多人只知道纳粹对犹太人大屠杀的历史,而对上海接纳犹太难民、为其提供避难的历史知之甚少。”陈俭说。

  今年初,纽约大学副校长、犹太学者琳达·米尔斯在参观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时,听说了大西洋咖啡馆重生的故事,并应约为相关历史作了英文翻译。她认为,二战期间犹太人与上海的历史,是犹太难民和中国人民共同反抗法西斯暴行,维护人类生命和尊严的历史,是患难与共的人们相互珍爱、彼此关照的历史。

       “一切事情终将以美好结局”

  卢彦名是南京大学宗教学系的一位博士后,已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从事了四个多月的志愿者工作。

  一位来自奥地利的犹太参观者曾告诉他,自己家族在欧洲的所有亲属都在二战期间死于屠杀和战争,无一幸存。只有父亲当年逃到上海避难,才使家族名字延续至今。

  “在许多历史学者看来,上海二战期间接纳犹太难民的历史是一段‘边缘历史’,不是研究重点。但在我眼中,这段历史刚好与纳粹大屠杀的历史形成鲜明对比,是有关生存、和平与宽容的故事。大屠杀让人的内心充满死亡、冷酷与绝望,而犹太人在上海的避难史却让人感到情谊、温暖与希望,其中每一个生命都是鲜活的。”卢彦名说。

  卢彦名打算毕业后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工作。他表示,在当今全球化年代,东西方人群互相了解的意愿比以往更为强烈,思维观念也更为自由与多元,个别群体和势力甚至否认当年的侵略战争以及大屠杀,妄图为其翻案。

  “以此观察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价值及其发掘七八十年前大西洋咖啡馆的努力,一点儿都不过时。”他说。

  据了解,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开放五年多来,已累计接待了来自76个国家和地区的11万多名游客;“犹太难民与上海”国际巡展项目继德国、以色列之后,即将走进美国;与波兰方面合办的奥斯威辛大屠杀展览,让这一历史首次以展览方式面对中国公众;当年难民来沪寻亲活动的举办,推动“犹太难民在上海”这段历史逐渐成为公众和传媒关注的热点。

  参观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以及新近“重生”的大西洋咖啡馆,一位观众在留言簿上这样写道:“一切事情终将以美好结局。如果不美好,它就尚不是结局。”


免责声明:杭州酷德教育官网转载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担任何责任,仅供读者参阅!

技术支持: 酷德网络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