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糖市的几点思考我们处身于一个“概率性的世界”,一切皆有可能,包括白糖减产200万吨以上与后期销售好转等等。与其怀疑这些数据真实与否,不如设想一下如果减产、销售好转等有利条件真的发生会产生什么影响。在此指导思维下制定的交易策略可能更能抵抗风险。 如果原先预计全国白糖减产230万吨成为事实,则产量将是1254万吨或者1240万—1260万吨。与这个产量最为接近的是2007年,亦即2006/2007榨季,当季产量是1199.41万吨。现在贵港、北海、玉林、钦州等地已有糖厂收榨。同时,贵糖股份也已收榨。这些收榨的地方与企业,产量并不大。但这也增强了减产预期,甚至减产扩大的预期。不过尚不至于减少到不如2007年的水平。 这个产量水平对于供给过剩的格局有较大缓解,但还不能说就已经改变供大于求的格局。这里有三个问题:一是,12月与1月旺季不旺,销量较差。销量多少与宏观经济存在一些关系,但宏观经济后期存在不确定性;二是,2008年9月底时,白糖结余量糖协统计在154万吨,官方统计在180万吨;三是,国储2008年与2009年1月、2月总共收储160万吨,广西地方储备也有70万吨。由此看来,潜在的可供给量依然规模庞大,仅仅减产尚不足以使供求格局改变。 虽然2008/2009榨季12月与1月销量是2003/2004榨季以来的最低销量,但是自2008年10月以来国内经济急转直下,大量中小企业破产。而糕点、糖果、饼干的生产企业多数是这些中小企业,销量受到一定影响并不奇怪。所以,2008/2009榨季12、1月的销量并不能算正常水平。未来的销量还是未知数。 假设市场销量恢复正常,按照2007、2008年平均水平计算,销量在1245万吨左右。如此,算上12、1月少销的部分,如果2、3月份开始恢复正常水平的销量,2008/2009榨季销量可能也会在1200万吨上下。可以设想,如果后期销量开始好转,则市场可能出现对销量恢复正常,甚至弥补前期缺失销量的预期。此时,如果宏观经济继续向好或者开始恢复,市场信心将会受到提振,对糖价的支撑也会较大。其实,销量好转与否与宏观经济可能存在密切关系。只要宏观经济好转,销量向好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市场预期也会转好。 这两种假设实现的前提下,对行情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国储糖了。2008年以来白糖历次收储均价及成交量: 按照2008年以来历次收储均价与成交量的加权收储成交均价是3480元/吨。由于2008年4月8日未能收集到均价数据,因此按最高价计算。国家放储最低价格可能是“收储价+仓储费+人工费”,亦即顺价销售。按照3480的成交均价,假设一年半的仓储费,每日0.4元计算,共计219元,加上人工费,顺价销售价约在3750—3800之间。这个区间可能存在一定的高估,因为0.4元是仓储费的最高标准,一般只有到夏季才能达到。人工费计入50元。 国家2006年年初为调控供求缺口与市场价格,曾抛储百万吨,使糖价大幅回落。因此,国家不太可能随便放储,何况其中还涉及地方利益与国家振兴规划的问题。对比2007年7月经济趋向过热的情形下,国家尚在糖价将要跌破3600元/吨时宣布收储。据此两点估计,在现货达到顺价销售价格前,国储不太可能放出储备,更不用说在低于3600的价位放储。 国储糖的问题是白糖只能存放1—1.5年,的确存在压力。不过这个问题也可能通过轮储来解决。此外,从收储时间看,在2009年4月22日时最多只有50万吨糖到1年的期限。白糖实际到达国储仓库的时间可能还要晚一两个月。因此在2009年上半年国储抛售的压力还不大,除非价格上涨太多,违背中央价格稳定的意愿。 如此思考,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减产230万吨甚至更多,销量好转进而接近2007、2008年水平,国家放储也受到相应条件限制,期糖走势可能也会与2007年走势比较接近。不过,唯一的不利就是结余量较大,这样期糖的高点、均价可能会比2007年的高点、均价要低些。不过这些有利条件是否发生,还不确定。这一点需要关注3月初的白糖产销月报。十大行业振兴规划都已出台,可能支持作用更长远。但白糖产销月报却是眼前的事情。如果产销数据不行,则将会给期糖带来压力。 不过,在历年(包括2007年)3—5月,产量已清晰,销量也进入淡季,糖价往往缺乏推动因素,糖企会顺价销售为主,因此价格振荡、回落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如果减产不如预期,销售好转有限,期糖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回落的可能性会增加。 免责声明:杭州酷德教育官网转载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担任何责任,仅供读者参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