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难生活 焙烤人生——记录杜德春老师的烘焙之路梦想起飞 杜德春老师说进入烘焙业,是因为家里兄弟多,兄弟六人中,他的身体最瘦最小,这让种了一辈子庄稼的他的父亲焦虑担忧。怕将来和他一样面朝黄土地去过一辈子,就托了远在内蒙的姑姑,说让去她那里学习糕点手艺。犹豫了许久,他父母还是终于下定决心让他走出这个贫瘠的小山村。带着少年懵懂的梦,在母亲的泪水和乡亲的目光里,背负他们的期望,踏上了前往异乡的学徒之路。 1984年初春来到内蒙,姑姑帮他把住宿都安排好后,便让姑父带他到锡林浩特市第一糕点厂,拜望个子高高、有点威严感的马老师做他的师傅,因为姑父和厂长是同学,所以马师傅也没在乎他只有14岁的年龄要求,按照当时的礼仪叩拜了马老师,就正式拜师学艺。 从开始学徒的第一天起,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工作同伴、工作机器,对他来说一切均从头开始。每天师傅让他做的工作就是重复的打鸡蛋,压面,清理车间的卫生工作。等大家下班都走了,他还要留下来、烘烤发酵室里的10几袋发酵的面包,要烤到半夜12点才能回去休息。这样做了2年多,师傅又让他做和面、发面肥、揣面、炸货的工作。那时候单位大量生产的是酒花面包,这种面包采用三次发酵法的繁琐程序,耗费的时间长,每天天不亮他就赶到单位揣面、对肥面、对料;还要把发酵室的锅炉点着了、灌满水、再把这一天用的面粉运到配料室,这种工作持续了1年多。在此期间,因为他的身体单薄,开始的时候自己扛一袋面粉都困难,要反复好几次弯腰才能把面粉扛起来,繁重的体力劳动累的他几乎喘不过气来。酒花面包的揣面过程全部用手工完成,每天赶在大家上班之前,他要完成这10几袋面包的发酵、揣面工作,最初手都累肿了,后来在每天的磨练中也就渐渐适应了。 刚学徒的前几年,看到师傅家的孩子每天什么也不干不操心,无忧无虑的上学、玩、吃好的、穿好的,而作为同龄人的他和人家比,每天除了烤面包一烤就是半夜,天不亮还要爬起来把师傅的大院清扫的干干净净、水缸打满水。繁重的劳动让他身体严重透支,很多时候累的早上爬不起来床,心理委屈就特别想回家,可一想到父母期盼的眼神和家乡的贫瘠,就又咬紧牙关硬支撑了下去。 在学徒的几年里,大家很长时间也不看好他。尽管马老师是他师傅,但是他从不让他学习配料。有一次大师兄病了,师傅让我配料酒花面包,他连着三天把酒花面包做的特别好,这让师傅非常高兴,因为跟了师傅配料好几年的大师哥、在做酒花面包的时候也会常出现面包塌架的毛病。由于他勤奋好学、刻苦用心,师傅才开始教他配方、操作等一些技术上的核心东西。看到经过他手里把一团团面变成了各种形状美味糕点的时候,他开始对烘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锡林浩特的冬天特别冷,干完一天繁重的工作,蜷缩在冰冷的被窝里,双脚要很长时间才能暖和过来,脚也常常被冬肿。有一次在压面机上压面,不小心把手压的皮肤裂开了,鲜血直流,他疼的咬紧牙关硬是没掉一滴眼泪。这些苦难都没击垮他学习烘焙的信念,如果说开始是为了父母的期盼而入烘焙,那么后来是因为喜欢而爱上了烘焙。 他把自己精心焙烤的各种点心捎给远方的亲人,亲人们都夸他的手艺好,说他做的点心特别好吃。父母时常让老家的人为他捎来些衣物,每每这个时刻,牵着黄牛的父亲和熬药的母亲,就会走进他的梦里。每逢中秋节和春节是单位最忙的季节,也是他最思念亲人的时刻。作为核心技术人员,他不能回家。看着十五的月亮,听着过年的鞭炮声,一个人常常伫立在思念的窗前,遥望一座村庄。 在那个特定的学徒年代,有不少和他年龄差不多大小的师兄弟来这里学习过,尽管师傅常对他们说: 干一行、爱一行 ,但是他的师兄弟们最终因为忍受不了这种循环的单调和乏味,总是来了一拨、又走了一拨。80年代选择糕点作为职业就是脏、累、苦的代名词,所以很多人看不好这个行业。 由于他勤恳执着地学习糕点技术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师傅和所有的工友。师傅不仅把他全部中点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还为他安排了业余函授学校,这样一边工作、一边完成了学业。每月发下的工资,一部分为学校交学费;余下的寄回了老家。学徒的第五个年头,他和师傅攻克了酒花面包种子发酵72小时的难题,把它发酵驯化种子的时间缩短了12小时;还共同攻克了提浆月饼饼皮硬,面包老化等一系列技术上的难题。出色的表现,单位破格把他转成了正式工,而且还让他当上了技术主任和车间主管。师傅还把他在全国各地的认识的同行业、各流派烘焙师傅介绍给他,在以后的岁月中,和各流派的大师们切磋、汲取了不同风格的糕点精湛技艺,让他有了扎实的中点烘焙技术基本功。 鸿鹄之志 在几十年的烘焙生涯中,单位常安排他前往全国各地国营食品公司或食品厂交流、访问、学习烘焙技术、管理。从一个懵懂的学徒少年成长成为一个烘焙技师,这期间,焙烤世界的多种系统形态也都让他亲身经历了。体验经历了烘焙业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的巨变,也让他经历了烘焙业发展的三波浪潮(香港浪潮;台湾浪潮;本土浪潮)。受到烘焙大师石雄飞和景德旺老师的启蒙,他决定走推广传播烘焙技术的道路。 单位派他第一次出去学习烘焙技术的时候,是史雄飞老师首次在北京和外国烘焙大师开办的国内烘焙早期学习班,当他看到了法国黑燕牌酵母和300号改良剂在面包中的神奇力量;就被这种新式的食品添加剂吸引了。看到那种渴望技术的激情和对市场对烘焙技术巨大的需求,对他触动很大。当各地的学友知道他在公司是做中点烘焙技术研发的,就纷纷争着邀请他去做技术指导。 十几年的烘焙职业中,他敏锐地洞察到了中国烘焙各技术流派的闭塞和封闭。特别是传统的中点技术无人传承无人会用的情况,未来将会让这些本土的糕点流派技术面临失传。而本土烘焙技术会在未来的市场中要扮演主要角色,而大量西式糕点技术的复制、在一个市场饱和度的情况下化恶性循环竞争的事实。于是他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室,决定传承推广所学的中点烘焙技术。 在烘焙技术推广的路上,想学习烘焙技术的食品厂、饼屋、食品公司越来越多;他辞去了在单位的职务,做起了专业烘焙技术推广工作。从2000年以后,烘焙业呈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朝阳产业链。随着食品添加剂工业革命的到来,随着烘焙市场原料和辅料的细化,随着市场消费者对本土中点产品的怀旧需求呼声增多,许多食品企业迫切地需求先进实用的技术。而中国好多烘焙学校是以西点教学模式、为学生和西点屋而设计的,这根本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他通过和食品添加剂经销商合作开办技术培训班的形式,通过长期和客户合作为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实践中,为自己在推广中点烘焙技术的路上打开了一条通道,慢慢赢得了众多客户的信赖。 感悟人生 以扎实的糕点技术作为基础,创新的激情作为动力,以客户和消费者作为衡量检验的标准。通过不懈的努力,他把传统的中式糕点和现代西点的各种元素有效的组合起来,传承和延伸、嫁接和改良了烘焙产品中以西点元素为主流的烘焙产品;在烘焙产品中更多的融入了中点元素和现代烘焙产品元素的结合点,形成了自己的中点烘焙技术独特的风格,为自己和客户赢得了市场。 杜德春老师感慨到,回首走的这条烘焙之路,是艰辛的、坎坷的;也是快乐的、幸福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市场,不同的经营模式,对他来说意味着极大的挑战和创新。付出自己10几年的宝贵时间东征北伐,走遍大江南北的烘焙企业一线,为食品厂、食品公司、饼店讲课,倾听触摸他们的呼声脉搏。在这期间,经历了新客户用放大镜检验他产品和人品的尴尬境遇,也经历了一个人面对孤独和寂寞时的无奈。在无数次的失败、摸索、追求中,也在不断的超越完善自己。为未来在实践、学习、推广、传承、传播、积淀中点烘焙技术的路上增添绚丽的色彩。 最后杜德春老师分享一句话,烘焙大师王树亭说过 在现实中,我们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往往不是因为难度大,而是觉得成功离我们太远。确切地说,我们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 人生,如一场精心准备的烘焙,你满心期待,投放百分之百的激情与耐心。而后就是等待,等待烘焙的过程,就是一个苦苦追求、甜甜享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轻言放弃,我们能拥有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人生的美丽。 更多资讯: 免责声明:杭州酷德教育官网转载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担任何责任,仅供读者参阅! |